巾帼风采
- 【巾帼建功】达州市巾帼文明岗创建纪实之市级风采(二)
达州市妇联持续开展达州市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,团结引领广大妇女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的总体部署,积极投身达州经济社会发展伟大实践,为新时代达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。
今天小编
带领大家走进市本级创建岗组,
一起领略她们的创建风采~~~
她们爱党爱国,志存高远,
她们立足岗位,争创一流,
她们恪尽职守,文明从业。
达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公室
现有在岗人员7人,女职工6人,占85.7%。该岗组以“便民、利民”为宗旨,以创建“巾帼文明岗”为目标,坚持“百姓利益无小事,服务群众是大事”的服务理念,充分调动女职工勇于担当、争先创优的积极性。积极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证服务,努力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,今年以来累计上门服务15户;踊跃参加庆祝建党 100 周年之四川清音“昨天今天和明天 自然资源谱新篇”文艺晚会活动,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心,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;组织开展西外镇高峰洞村志愿除草活动,共建幸福美丽达州。
达州市民营经济服务中心
现有在岗人员17人,女职工9人,占52%。该岗组紧密围绕自身工作职责,从基础做起,以服务民营经济为重心,致力成为民营企业的“服务站”和“娘家人”。2021年组织开展“达州市民营企业招聘月暨民营企业人才招聘会”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计吸引131家民营企业参加,提供近2000个岗位供求职者选择,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00余人,充分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难问题。先后获得“达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”“达州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”等荣誉。
达州市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融资保障部
现有在岗人员3人,女职工3人,占100%。该岗组坚持树牢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,为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。参加“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”职工文体活动暨趣味运动会,牢固树立爱党爱国情怀,立足岗位,建功立业;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,拆除废旧窝棚建筑,扮靓城市容貌。- 发布时间:2021-07-30
- 达州女红军故事 | 长征中的中央剧社书记赵明珍
今天,我们来了解川陕苏区这支红色娘子军中的赵明珍,从她的事迹中感悟女红军的贡献和精神。
赵明珍出生于达县蒲家场(今属通川区),她的哥哥、姐姐、姐夫都是中共地下党员。姐夫叫龚勘荣,他的父亲是个开明进步的县知事,支持革命活动,利用县知事的身份来保护革命者。龚家是达县早期革命者经常聚会的场所,张爱萍、魏传统、杨克明等人都经常出入这个家庭。赵明珍很小就随哥哥姐姐出入龚家,而且和姐夫的妹妹龚勘真是同龄朋友。在周围革命者的熏陶下,小小年纪的赵明珍就和哥哥、姐夫一起参加革命活动。
一天,赵明珍放学回家,看到哥哥赵明恩被敌人抓走。赵明珍心里非常难过,但她并没有被吓倒,而是马上想到敌人还可能去抓她的校长。校长也是地下党员,经常和赵明恩一起开会。于是,她赶紧跑回学校,把哥哥被捕的消息告诉了校长。校长听到这个消息,什么也没带,转身就逃走了。果然,校长刚一逃走,敌人就包围了学校。可是他们扑了个空,什么人也没抓到。
斗争是残酷的,哥哥赵明恩被捕之后,关进了达县监狱。在监狱里,许多同志都遭到严刑逼供,有的革命者叛变了,形势变得复杂。这时,赵明珍挺身而出,成了一名至关重要的地下交通员。她年纪小,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。她多次利用送饭、探监的机会,机智地从哥哥那里带出狱内的情报,又将狱外地下党的情报带到狱内,避免了革命力量遭到更大的损失。
1932年夏,随着革命浪潮的高涨,在县委书记杨克明的领导下,赵明珍和龚勘真、李开芬三人,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上街贴传单,宣传革命。她们打扮成打猪草的村姑,天没亮就上街张贴传单,每次都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任务。
1933年中共川陕省委成立以后,赵明珍在达县蒲家场区委主持妇女工作。她用各种各样的形式积极宣传苏维埃政府,揭露军阀罪行,动员组织群众支援红军。妇女们成立了扎鞋队、缝衣队、慰问队,给予了前方很大的支持。赵明珍因为工作出色,作为团员代表参加了宣汉党团员大会。
1933年10月,赵明珍参加了红军,后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新剧团当指导员。当时,扩大红军的任务很重,赵明珍和剧团的战友们就编了《送郎当红军》《扩红谣》等剧目,以扩大红军,并鼓舞士气。《送郎当红军》歌词情真意切:
“送郎送到大石岩,勇敢杀敌莫懈怠,小郎哥儿吔,夺取政权来。送郎送到大河坝,骑马挎枪打天下,小郎哥儿吔,建立新国家。”
1935年春,赵明珍随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。1935年11月,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在四川天全县杨家湾成立中央前进剧社(简称“中央剧社”),由未能返回红一方面军北上的中央红军女战士、红色戏剧家李伯钊任社长,易维钧任政委,赵明珍任书记。
长征途中,宣传鼓动是剧社的主要任务。剧社成员除了背自己简单的行李之外,还要背一些剧社的乐器,如锣鼓、笛子之类。部队行军,赵明珍和她的剧社社员们又是唱歌,又是喊话,跑前跑后,忙个不停。赵明珍虽然个子小,但是她工作起来却浑身是劲,不但抢着背东西,有时还要背那些实在走不动的八九岁的小社员走上一程。她走到哪里,哪里就充满歌声和笑声。
每当部队驻扎下来,赵明珍就带领剧社社员为红军战士表演文艺节目。她们唱民歌、儿歌、苏联歌曲以及剧社自编的歌曲,演奏激越的《马赛曲》,有时还跳节奏感很强的《海军舞》。她们的表演极大地鼓舞了士气,深受战士欢迎。
- 发布时间:2021-06-21
- 情洒巴山二十年 育得“珍珠”耀光芒
庞烈芬,女,汉族,1961年3月出生,现年59岁,四川大竹人,大学文化,1979年8月参加工作,全国十二大妇代会代表,万源市政协委员。现任万源市花萼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。
庞烈芬的人生,经历了从公务员到军人到企业职工再到商人的成功转型,励志而精彩。特别是1999年扎根万源以来,用20余年的执着与坚持,守正创新,笃定前行,致力于珍珠花菜的种植、生产、加工和销售,研发出“庞大妈”休闲食品畅销中外,上演了“一片叶子富裕了一方百姓”的动人扶贫故事。
苦育珍珠花 结出“致富果”
深山苦修行 培育富硒珍珠花菜开满园
珍珠花菜,又名"树花菜",药名“省沽油素",是我国稀有的可食用灌木和珍稀经济植物,享有“素食王”之美誉,其药用价值在《本草纲目》《救荒本草》中均有记载,四川境内只有万源有珍珠花菜的原生分布。三国时期,名仕徐庶用其为民疗伤;一百六十多年前,万源乡民开始零星种植;上世纪三十年代,红军将士用以裹腹充饥。
1999年,经过多方考察,庞烈芬只身来到万源,决定依托万源“天然、富硒、有机”资源优势,发展特色林农产业,她把目光瞄准了珍珠花菜这一行业,并将花萼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建在了大山深处。
“你疯了吗?”“太不靠谱了吧!”没有现成品种,没有种植技术,没有研发团队……行业一片空白,征途充满变数。已经在商海做得风生水起的庞烈芬突然抛出这个决定,让家人和朋友都傻眼了。
庞烈芬向当地农户请教,向科研院校求助,历经3年时间,投入科研经费300多万元,终于摸索出了珍珠花菜的种植技术,先后发布《DB51/T 2035-2015珍珠花菜种植技术规程》标准化造林及管护,《DB51/T 2103-2015林产品珍珠花菜》标准化采摘,病虫害降低、农残药杜绝,珍珠花菜的原料品质得到有效保障。
随后,珍珠花菜在当地大量推广种植,溪口、虹桥、竹峪、庙垭等10多个乡镇建立苗圃和种植基地达6万余亩。溪口乡珍珠花菜基地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“森林食品基地”,万源市被命名为“珍珠花菜之乡”。
科海勤泛舟 精制“庞大妈”食品香飘世界
投资大、见效慢,加之珍珠花菜种的植规模不断扩大,无论是农户还是企业,光靠“菜叶子”卖钱的单一方式已经难以长久维系。
怎么办?庞烈芬一边继续延承“上门服务+订单收购”模式,一边探索"错季+套种"技术,林下发展马铃薯、大蒜、生姜等作物,通过“控成本、攻单产、增效益”稳住基地生产。
坐等不是办法,创新才有出路。与此同时,庞烈芬决定对珍珠花菜进行深加工,投资1.4亿元,建成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,建成香辣酱、珍珠花菜油标准化生产线。与四川省林科院、四川省农科院、四川农业大学、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合作,加大技术攻关,研发出独具特色的珍珠花菜、香辣酱料、休闲食品3大类12余款“庞大妈”食品套餐,珍珠花菜灯影香、土豆豉香辣酱、土豆面尤为出名。
丰富的产品、多样的口味,成为餐桌上一道美味的“下饭菜”,广受消费者的喜爱。珍珠花菜及其制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,先后斩获“天府七珍”“消费者最喜爱的十大四川特产”“四川省第二届生态旅游博览会银奖”等殊荣。“万源‘庞大妈’,赛过贵州老干妈”,成为广大客户的一大美谈。
光鲜的头衔,更加坐实了珍珠花菜“生态、有机、富硒”品牌;严格的“欧标”,则更加保证了产品质量,畅通了外销渠道。珍珠花菜系列制品不仅远销北上广,还出口韩国、日本等国家。2018年,珍珠花菜成功打开欧洲市场,一次签定了1100万欧元的外贸协议,创下近年四川林产品外贸最大单笔订单,“庞大妈”食品在荷兰、法国,线上线下同时受到热销。
农家真扶贫 播撒爱的种子芬芳人间
"珍珠花菜周身是宝,花和叶子收购价40多元/斤,按照每亩100株,每株采收3斤算,每亩年产值至少1万元。"万源市的许多农户,傍着珍珠花菜就当了“万元户”,加上"错季+套种",每亩还能增收2000多元。庞烈芬在发展珍珠花菜产业时,按照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提供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条龙服务,与产地农户形成良性互动,带动当地3万多群众增收致富。
深处大巴山腹心地带的万源市,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,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。作为万源市政协委员,庞烈芬积极牵手身边企业,发起“万企帮万村”精准扶贫行动,组织企业员工到溪口、蜂桶等高寒山乡“赶场”,走村入户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土特产,就近将农户“产品”变“商品”,帮助群众及解决“卖难”问题,累计销售农产品达1000余万元。
同时,庞烈芬对一些绝对贫困群众进行了“兜底”帮扶,累计捐资50多万元,帮助结对帮扶60户精准贫困户如期脱贫,帮助13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圆梦大学,帮助建成秦河乡向岗岭村农家书屋。先后为“5.12”汶川地震、万源“7.17”洪灾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捐款捐物90余万元。
庞烈芬的芬芳大爱,被大家赞誉为扶贫路上的最美“珍珠花”,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。公司先后获得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、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,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、四川省产品质量合格消费者无投诉企业,达州市优秀民营企业、达州市工业企业“红名单”、达州市企业技术中心、达州市民生计量诚信守法示范单位,万源市十佳民营企业、诚信企业、“企业帮村 委员帮户”先进集体等20余项殊荣。个人先后获得四川省“三八红旗手”“优秀创业企业家”“创业之星”,达州市“十大妇女创业之星”“巾帼建功标兵”“巾帼英雄”“最美创业女性”“五一劳动奖”“工人先锋号”和万源市“十大女杰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- 发布时间:2020-10-10
- 最美家庭 | 张春雷家庭:大家好才是真的好
2020年第一批四川省“最美家庭”名单闪耀出炉,达州市有四户家庭入选。达川区张春雷荣获复工复产“最美家庭”。
张春雷,女,48岁,四川省劳动模范,达川区妇联执委,区创业妇女互助会副会长,市、区两级人大代表,现任四川天王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。1999年创立了四川天王牧业有限公司,经过20年的发展,公司由单一的饲料生产,发展为集饲料生产、生猪养殖、屠宰加工销售和农业种植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。张春蕾家庭上有72岁的老母亲,下有3岁、1岁的2个小孙女,一家人敬老爱亲、和睦美满。“明孝道、知荣辱、有爱心、乐奉献”的家风,是这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石,也是家庭成员们助力社区抗疫和脱贫攻坚的动力。
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致使达州抗疫物资异常紧缺,频频告急!张春雷夫妇全身心投入到疫情抗击中。一是协助政府购买防疫物资。协助政府采购口罩近40万个、防护服4000余套、体温枪2000余支、护目镜400余个,主动为政府分忧解难。二是冒着疫情风险,多次到抗疫一线单位、亲友、邻居、公司员工及家属免费赠送价值27万余的口罩5.5万余个。向医院捐赠价值5000余元的天王放心鲜猪肉96公斤。三是积极组织复工复产,保障猪肉市场供给。他们克服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压力,积极组织公司旗下企业319名工人复工复产,坚持每天向达州市城区22家超市、3家“天王放心肉”门店投放低于当天市场同类同部位产品2元/斤优质优价猪肉20余吨,尽最大努力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市场猪肉供给。
近年来,在张春雷夫妇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,采取多种产业扶贫模式,先后在双庙、金垭、渡市等乡镇领办经济实体37个,联结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5个,合作投资专业合作社12个,带动农户31210户,帮助6590户贫困家庭1.97万人脱贫致富,户均增收达到11300元,辐射带动农户11.2万户,新增务工就业岗位12万余个。此外,还拿出430万余元帮助86个困难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,免费向贫困户赠送种子5300公斤,减免饲料款3096万元。
张春雷一家四世同堂,夫妇二人,敬老爱老。公司事务再繁忙,回家也不忘给老人洗脚,修指甲,按摩,挤出时间,经常带老人外出旅游,让老人开心快乐、幸福。去年90多岁的婆婆因病住院,生活不能自理,张春雷放下公司的事,到医院陪护,喂饭、倒尿盆、抹澡等精心照料,让医护人员、同室的病人及家属无不称道她的孝道之心。
张春雷夫妇的爱心善举也影响到子女们。子女们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,发起了“献爱心、抗疫情、作奉献”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网上募捐行动,至目前已筹集捐款5万余元,全部善款都用于购买防疫物质,送达抗击疫情一线。
张春雷夫妇热心公益事业的善举,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的认同,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好评。张春雷先后荣获十佳帮扶好人、三八红旗手、优秀企业家、四川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。夫妇二人经营的公司先后获得脱贫攻坚工作“十佳帮扶企业”、四川省“万企帮万村”精准扶贫行动先进企业、四川省龙头企业带动脱贫明星企业、四川省“万企帮万村”精准扶贫行动“示范单位”等诸多荣誉。
- 发布时间:2020-08-04